东阳镇 - 乡镇简介

交通便利,区位优越。全境74.46平方公里,下辖11个村委会和1个林场,人口17153人。地域资源丰富,耕地面积30181亩,宜牧山草地60000亩,可养殖水面15000亩,有丰富的矿产资源,沙石、卵石、陶土储量3000万立方米。
东阳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。“东阳三宝”老硬乌鱼、敦标子鸡、雄鸽煨汤,名闻遐迩。该地盛产优质大米、黄豆、黑豆、花生、田藕、奈李、萝卜、榨菜、本地黄鸡、乌鱼。年产优质米2.5万吨,优质水果800吨,萝卜、榨菜等大棚蔬菜3000万斤,年出栏瘦肉型猪3万头,本地黄鸡10万羽;年产鲜鱼1200吨。
东阳镇 - 招商引资

东阳镇 - 产业结构

东阳镇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区“五大中心”战略,依托本地优势,立足长远,科学设计,高效运作,全镇经济呈现了蔬菜产业、小城镇建设、旅游商贸产业“三位一体”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。
1、蔬菜产业实现规模扩张,产业链条迅速延伸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.3万亩,温室大棚面积达到3000亩,其中今年发展棚1500亩,蔬菜总产量达2.9亿公斤。经纪人队伍迅速壮大,总数达300余人,年销菜量达1000万公斤以上的大户10余户。东阳村建成23座地下式恒温保鲜库,年储量达1000吨。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,百亩现代农业示范园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,蔬菜产业形成生产、储藏、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条。规模养殖发展迅速。建设养殖小区5个,重点培育养牛70头以上大户6户,养羊100只以上大户5户。
2、小城镇建设今年对东清路拆迁改造工程进行了实施,仅仅半年时间,东清路东阳段1.2公里拆迁改造道路建设和两

侧134幢商住楼全部完工,小城镇品位大幅提升,经济辐射作用进一步强化,镇区商贸服务业经营户达到300余家,商贸业收入达360余万元。
3。旅游业以常家庄园为龙头,运行一年来收入节节攀升。截止2002年国庆黄金周,门票收入达1008.7万元,实现税收30.5万元,接待游客38.1万人。旅游产业的发展,带动小城镇建设,商贸餐饮,房地产等行业的快速发展,新的经济亮点初步凸现。
4、乡镇企业传统的建材、铸造、玻璃、面粉加工企业运行势头良好,新上项目发展势头强劲。裕华电力设备厂投资1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,年增产值100万元。聚丰型材、万吨饲料加工厂,凯隆新型墙体材料项目投产,新增产值3500万元,预计全年工业总产值可达13300万元,,利税1500万元。
产业结构的调整,使东阳镇的经济发展步入优质、高效、快速发展阶段,为全镇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东阳镇 - 村务公开

一是规范公开制度。全镇各行政村陆续建立并完善了“两议”(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)“两组”(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)制度,形成了具有“决策、执行、监督”的高效合理运作体系,并将村务公开纳入镇村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,作为考核干部的内容之一。
二是规范公开内容。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群众关心的问题都必须公开,公开范围由原来财务公开扩展到财务、政务和事务全面公开,包括惠农政策、村级财务、财政补助、经营租赁项目、土地征用管理情况等。
三是规范公开形式。全镇各行政村都采用统一格式和统一内容的软体专栏定期张贴公布,条件较好的村还采用了橱窗式公开栏全年度公布。在法定村务公开日,每村都有村干部现场答疑解惑。
四是规范公开时间。根据区村务公开领导组办公室要求,每年3月25日和7月25日为镇村务公开法定日。常规性工作长期公开,单项工作在任务完成后一次性公开,突击性工作长期公开或临时公开。
五是规范公开监管。每村都成立了6—7人的村务公开领导小组,由村干部和群众组成,经常督促检查落实情况,使各项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。
六是规范公开程序。公开内容公开前先由村“两议”会议研究决定,然后在公开栏内公开,村务公开小组全程参与监督;公开后,群众提出疑问,村委会及时反馈解答,对每次公开内容及时整理归档,以备查证。
村务公开工作的扎实推进,有力地促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村干部廉政廉洁,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,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。
东阳镇 - 四个加强

一是加强领导,健全防疫网络。镇村两级成立防控领导小组,制定防疫预案,落实专人负责防疫工作。
二是加强宣传,开展动物防疫。通过召开群众会议与镇村干部农户宣传引导相结合,促使群众自觉防疫。
三是加强监测,完善报告制度。畜牧兽医人员认真做好防疫,并及时掌握疫情动态,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及时启动应急预案,严防扩散,确保人畜安全。
四是加强考核,落实奖惩政策。对各村动物免疫率及时登记,并纳入镇村两级干部年度考核,与效益挂钩,实施奖金浮动。
东阳镇 - 乡镇特产

米粉是江南百姓十分喜爱的传统食品,生产地众多,其中以宗山垅米粉品质最佳。其盛名经久不衰,据清同治十年的《安义县志》所载:“米粉出处甚多,宗山最多”。该米粉选用当地优质稻米,经过浸、滤、煮、榨、晒等一系列手工制作而成,工艺考究细致,独一无二。它的显著特点是:色泽洁白,柔韧滑爽,风味独特,可煮、可炒,可拌,为宴席上头道佳肴。
珠珞枇杷
珠珞枇杷有红砂和白砂两个品系,而红砂更优。其果颜色鲜艳,皮薄易剥,肉质厚而细嫩,果汁丰富,味甜微酸,清香爽口。安义栽培珠珞枇杷的历史悠久。早在宋代,诗人戴敏曾写诗说:“乳鸭池塘水浅深,熟梅天气半晴阴,东园载酒西园醉,摘尽枇杷一树金”。据县志记载,同治十年,珠珞枇杷就驰名省内外。目前,年产量约7.5~10万公斤。枇杷成熟于桃李之先,正值水果奇缺之时。群众说它秋花冬开,春实夏熟,吃四季水,食之消痰化气,调肺止咳,还能健胃。籽粒可加工成淀粉,提炼酒精。叶和花都是良药,特别是叶内的苦杏仁甙,对癌症有疗效。安义县正在扩大枇杷生产,积极开展综合利用。
东阳镇 - 奇闻异事

养了几十年羊,张春保也是第一次看到双头羊,这只双头羊是其中一只母羊产下的单胎小羊羔。
东阳镇 - 黑龙江省甘南县东阳镇

东阳镇,曾名“绰尔哈街”。原为布特哈总管所属达斡尔、索伦(鄂温克)族牧猎区。清末,1906年(清光绪三十二年)放荒招垦,吉林绅户卢文亭于“绰尔哈大屯”(达斡尔族老村)西2公里处建东阳屯,并辟农村小集市,借用闻名遐迩的“绰尔哈”,取名“绰尔哈街”。中华民国成立后,1916年正式勘定街基,设2里方城,辟经纬十字街,“招商建市”。
1918年甘井子佐治局迁驻绰尔哈街(东阳),1921年复又迁回二站,并于绰尔哈街设置第四保。1926年改称东阳镇,隶属甘南设治局。1928年划归第四区管辖。东北沦陷后,初为甘南县第四保,1938年改设东阳村。1945年“九三”抗日战争胜利后,1946年3月,设置东阳区。1948年3月,将东阳区南部地区划出设置巨宝区。后将东阳区改为第五区。1956年3月,撤区划乡,将原第五区划分为东阳、和平、民主、民利4个乡。1958年4月,将和平乡并人东阳乡,将民利乡并人民主乡;同年9月,将东阳、民主两个乡合并成立东阳人民公社。1960年3月,将巨宝公社并入东阳公社,翌年5月又恢复巨宝公社建制。1984年4月,政社分开,改为东阳镇。
东阳镇辖区东濒嫩江,地势平坦,黄蒿沟、查哈阳农场中央排水干渠纵贯南北,水资源丰富。全镇总面积335平方公里,有耕地18.4万亩,盛产大豆、玉米等;经济作物有甜菜、向日葵、烤烟等。乡镇工业有砖瓦厂、农具修造厂、自行车配件厂、亚麻厂等。全镇共辖隆胜、和平、沿江、东方、民利、同盟、东阳、解放、团民、联合、星火、东胜、东发、旭升、民主、新星等16个村。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万人,其中非农业人口1953人;满、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.4%。镇政府驻于镇内。位于境内同盟村西0.5公里的九门提督墓,为清代晚期京畿九门提督、补功满洲副都统苏都里。